返回 第426章 先生的考核  全家穿越到流放路上,我笑了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『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』

第426章 先生的考核[1/3页]

  指尖细碎流年,转眼间山上的工事已经完毕。

  虽说比不上琼楼玉宇,却也另有一番不敢高声语、恐惊天上人的气势。

  整个教育院傍山而建,一座座书香雅韵的亭台楼阁,背靠着参天古木和坚韧磐石居高临下。

  主体由素木乌瓦、红砖蛮石构筑而成,简朴天然,富于野趣,亲切自然又极富人情味儿。

  洞开的朱铜色大门,上方已经挂上了孔夫子亲自书写的匾额:“万世师表”。

  两扇大门上:"一等人忠臣孝子,两件事读书耕田"。

  蜿蜿蜒蜒的大小回廊,连接着以图书室为中心的前后两大建筑群,相得益彰。

  后面的书院楼,共有书堂上下二十余间,相邻的小楼是小学堂,也共有二十余间。

  房间不大,容纳二十人左右,采用小课堂形式。读书的地方中规中矩。

  前面的培训宝塔楼,倒是多了些趣味。m.xqikuaiwx.cOm

  层层都挂了风铃,插了风车,风一吹,叮铃铃,沙沙沙的,叮咚灵动,赏心悦目。

  无论未来能有多少生源,书院该有的气质,咱一样不能少。书院没有的气质,咱也要推陈出新。

  啥新的呢?比如教育院主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、低调奢华有内涵的“耕读文化”理念。

  经过护国夫人的极力争取,吴大镇长故作公正、实则拉偏架的默契配合,夫妻俩成功镇压了孔夫子和酸秀才“万般皆下品、惟有读书高”的办学理念。

  如今世道重视礼乐教化。

  无论是孔夫子、张县令一般的士大夫,还是底层民众们,都期望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"读书入仕,光宗耀祖"。

  可咱如今有了培训院,就得改一改。

  不能只是读书入仕,

本章节部分内容加载错误,推荐下载app阅读或正常浏览。

第426章 先生的考核[1/3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